陕西氢能全产业链加速崛起
2025-07-28 20:26:58
前不久,陕西西咸新区秦创原·氢合湾内,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西安站赛事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的10支科研团队,成为系统级仿真赛道、关键部件仿真赛道十强。
“本届赛事应势升级,汇聚‘政产学研用金’资源,设立创新创业与技术攻坚双赛道,协同科技链、产业链、金融链,加速氢能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持续打造国家级氢能创新对接平台。”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星国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热火朝天的赛事背后,是陕西氢能产业的崛起:陕西已集聚超百家氢能企业,覆盖“制、储、运、加、用”全链条,今年全产业链产值预计突破40亿元大关。
在秦创原·氢合湾的洁净车间里,氢燃料电池电堆正在全自动生产线上流转,这是西北首条全自动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氢时代”)研发总监代一帮指着刚下线的产品说:“这些氢燃料电池电堆曾是国外垄断的‘重卡心脏’。随着国内氢能产业崛起,氢燃料电池电堆已经基本实现从材料、研发到生产的自主可控。”
技术突围的背后,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2023年,旭氢时代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发布陕西首台(套)氢燃料电池电堆,填补了陕西省氢燃料电池生产的空白。2025年,双方再度携手开展大功率车用氢燃料电池技术攻关,加快研发第三代产品,将单堆额定功率提升至150千瓦。产品预计年内正式发布,电堆性能预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每年预计可生产2000台(套),为1000辆氢能重卡供应核心部件。
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有机液态储氢装置。“传统高压储运每公斤成本23.3元,我们的技术可将成本压至11元内。”该公司董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副研究员王斌介绍,该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氢气“锁”入有机液体,实现常温常压安全运输。公司有机氢载体工厂今年已经投产,为绿氢普及扫除关键障碍。
实现氢能重卡在“短倒运输”“城际物流”应用场景的规模化示范效应,鼓励在城市公共交通、物流配送、市政作业、建筑供冷供热等方面的氢能应用……《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描绘的场景,逐渐从纸面走向现实。
凌晨的韩城市龙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一辆辆氢能重卡满载货物驶离园区,沿“韩城—渭南—西安”氢能走廊驶向200公里外的西安。
在渭南市蒲城县,蓝色的氢能源公交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今年4月,陕西首条氢能源公交线路在蒲城县开通。在这条公交线公斤氢气,百公里耗氢仅4.5公斤。
在西咸新区茯茶镇景区,游客可骑着氢能助力车游览景区。助力车换氢瓶只需10秒,续航超80公里……
近年来,《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等文件接连出台,支持先行试点示范,优化氢能产业发展环境。
陕西省、西安市分别于2023年、2024年成立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产业链技术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推动氢能应用场景落地。
在位于榆林高新区的榆横工业区氢能装备制造园,记者看到,由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氢能”)牵头的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正在推进。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氢能运营平台企业,陕西氢能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计划在园区建设从制氢、储氢、加氢到氢能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前不久,由西安交通大学、陕西氢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塞尔维亚文查核科学研究所三方联合成立的氢能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这是陕西氢能首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将围绕新型储氢材料、AI辅助氢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等主题开展国际合作。
一个个有突破意义的“首个”,孕育于陕西良好的氢能产业生态。“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是陕西致力打造的氢能发展格局。
“两轴联通”,是打造榆林—延安—西安,西安—渭南—韩城两条城际氢能廊道,联通陕北、关中地区氢能消费中心和供应中心,建设榆林、西安、渭南互为支撑的氢能产业集群。
“三心支撑”,是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以榆林为核心的氢能重卡装备制造及陕北氢能供应和应用中心,以渭南为核心的关中氢能供应及应用中心。
西咸新区引入、培育氢能企业87家,其中上游制储加氢技术及装备企业42家,中游氢燃料电池及配套企业18家,下游运用及测试企业27家,企业总数占陕西省半数以上。
“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秦创原总窗口和秦创原氢能产业创新聚集区,将依托完整的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形态,协同全省推动更多核心技术突破,助力产业体系壮大和应用场景落地。”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主任杨稣说。
2025年,陕西将建成贯通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的绿色产业链:高纯氢产能将达5万吨/年,完成省内首个绿氢项目建设,氢能企业将达200家以上,燃料电池系统/电堆等氢能产业核心零部件产值将达10亿元左右。
根据相关规划,到2030年,陕西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绿氢制备及供应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