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厂转型: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低碳中寻找产业“风口”
2025-08-01 19:39:41
*传统炼化企业的转型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技术革新、精益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变革。只有坚持正确的转型方向,保持持续创新的活力,并加强内外广泛协作,企业才能在新的能源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全球能源化工市场加速演变的背景下,多个新兴领域正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风口”。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作为一种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的航空燃料,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除此之外,绿氢因在脱碳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被视为未来能源转型的关键
当下,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石油化工行业作为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与挑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国之一,石油化工行业规模庞大,正处于深度调整的阵痛期。如何在满足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我们每一个石油化工从业者都在思索的命题。作为深耕石油化工领域逾百年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霍尼韦尔UOP立足中国市场多年,亲历了行业的发展与变迁,也始终思考着以百年积淀与创新实践,助力中国炼化企业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伙伴共绘转型新图景。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品油市场需求呈逐渐下降趋势。在碳排放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中国炼化企业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减油增化”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所谓“减油增化”,即将原油更多地转化为化工产品,而非传统的燃料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化工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一转型不仅有助于炼厂应对成品油需求下滑的挑战,更是在低碳时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价值创造的重要途径。“减油增化”侧重于生产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石油化工产品,如特种润滑油、高性能合成材料等,这些产品在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够有效提升炼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当前,炼油业发展趋势与汽车电动化进程密切相关。2024年,全球成品油需求增长放缓,国内成品油需求在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开始转入下行阶段,炼油与成品油全产业链逐渐步入“后增长”时代。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对传统燃油市场格局构成有力冲击。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约25%,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20%,打破传统燃油车的长期主导地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锋,持续领跑全球。这一趋势表明,未来汽油等传统燃油的需求将继续受到抑制,而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化工产品需求则有望持续增长,这为炼化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炼化企业需要加快从传统燃料生产向高端化工产品生产的转型,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产业转移和技术升级也正成为炼油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全球炼油产能逐渐过剩,一些高成本、高排放的炼油装置正逐渐被淘汰,而具有规模优势、技术先进性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大型炼油企业则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还能提高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对于中国炼化企业而言,2024年是中国成品油市场的重要转折点,淘汰落后产能成为行业大势所趋,国内炼厂的集中化、大型化程度正在进一步提升。在成品油消费达峰的背景下,霍尼韦尔UOP认为,“推动高端化转型,向产业链高附加值延伸”是行业破局之道。当前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但化工新材料、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炼化企业应加快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型,通过 “减油增化”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烯烃、芳烃、高端聚烯烃等化工产品的产能占比。对成品油达峰的新常态,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聚焦价值创造,方能化挑战为机遇,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中国传统炼化企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企业在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是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更是化工产品生产的关键力量,见证了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面对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深厚的积淀与优势正成为宝贵的转型基石。
在霍尼韦尔UOP看来,传统炼化企业的出路首先在于深化炼化一体化发展。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原油加工和基础化工原料生产方面的优势,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加大对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和专用化学品的研发与生产投入。例如,利用生产的乙烯、芳烃等原料,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化工新材料等产品,满足国内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性能化工材料的需求。通过炼化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成本降低和产品多样化的提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传统炼化企业应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是必然选择。构建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与优化控制,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此外,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及行业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创新,也是传统炼化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针对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联合攻关,加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传统炼化企业的转型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技术革新、精益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变革。只有坚持正确的转型方向,保持持续创新的活力,并加强企业内外的广泛协作,企业才能在新的能源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通过深化炼化一体化发展、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加强合作创新,以及布局新能源领域等多方面的努力,推动传统炼化企业朝着更加高效、智能、绿色、高端的方向发展。这将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将为整个石化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核心力量,推动行业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更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全球能源化工市场加速演变的背景下,多个新兴领域正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风口”。这些领域不仅为传统炼化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也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随着全球对航空业碳排放关注的日益增加,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作为一种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的航空燃料,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在航空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SAF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欧盟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已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计划在不同阶段逐步增加SAF的使用比例。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紧随其后,积极跟进这一趋势。中国同样启动了SAF应用试点项目,预计未来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尽管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但从长远来看,航空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此过程中,霍尼韦尔UOP洞察到了诸多潜在机遇,并在SAF生产技术领域布局了多条关键技术路线,例如以厨余油为原料制取SAF的EcofiningTM技术,以绿色甲醇为原料的eFiningTM技术/MTJ工艺,以及乙醇制航空燃料的ETJ工艺等。目前,这些技术路径均处于持续优化与完善的动态发展中,而成本波动、原料供应稳定性等因素,深刻影响每一项技术的推进节奏与应用广度。
除此之外,绿氢因其在脱碳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被视为未来能源转型的关键。随着全球对减少碳排放的需求日益迫切,绿氢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载体,能够有效地帮助各个行业实现脱碳目标。在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绿氢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其成本已经极具竞争力,为绿氢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
绿氢的制备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目前主要是利用风光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其成本正在逐步下降。在电解水制氢技术中,膜材料是关键且成本较高的部分。霍尼韦尔UOP在这一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积累。在去年的霍尼韦尔绿色发展峰会上,霍尼韦尔发布了PEM电解槽的催化剂涂层膜(CCM)技术。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商业化CCM相比,霍尼韦尔CCM技术在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每单位面积的氢气产量提高55%,有效降低了PEM水电解过程中电解槽堆栈的成本。如果能够大幅降低膜的成本,PEM电解槽将进一步得到普及,进而推动绿氢行业的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这将是未来能源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变革的时代浪潮中,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能源转型,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在这个转型进程中,霍尼韦尔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深度参与其中,凭借在全球能源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和丰富实践经验,为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大动力。
2019年霍尼韦尔UOP提出“未来炼厂”理念,积极帮助石化企业实现炼化转型和炼化一体化,满足炼厂投资建设清洁燃油产能的需求,同时将石化产品产出提高至70%以上,全面助力炼厂发展成为综合石油化工企业。在中国,公司结合霍尼韦尔智能科技,打造未来智能炼厂,通过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巩固市场竞争力。
霍尼韦尔UOP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公司对本土化战略的长期坚持,以及覆盖炼油、化工、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完整业务布局。公司的核心业务契合中国的宏观战略和市场需求。展望未来,霍尼韦尔将持续秉持深耕中国、着眼长期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与本土合作,推动低碳、高效、安全、健康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赋能中国合作伙伴实现能源转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