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腐殖质材料可减少施肥70%以上亩均增产达10%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计划在西南“移植”东北黑土
2024-05-19 22:28:33
1月8日,记者从两江协同创新区获悉,日前在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上,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下称:研究院)院长曹国华透露,该院团队引进了“东北黑土”项目,将结合西南地区土壤墒情等情况进行大面积推广。
据介绍,由研究院引进并改良的“东北黑土”项目,也称为人造腐殖质材料土壤改良项目。项目已完成技术和产品开发,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吉林、山西、云南等地进行了实验性种植。实验数据显示,人造腐殖质材料可减少施肥70%以上,亩均增产达10%。
人造腐殖质材料改良技术采用一步法水热催化裂解工艺,在较温和条件下快速完成整个反应过程,以获得腐殖质产品。该项目产品腐殖度达70%、有机质含量大于80%。
经吉林省农科院测算,以该项目炭基有机肥材料连续还田(1吨/公顷/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可大幅减少化肥使用量,有效解决土壤“薄”“瘦”“硬”的问题,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避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衰减。
曹国华介绍,人工腐殖质是2021年度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公布的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之一。目前项目已完成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科学试验,对总面积100公顷的盐碱地、沙化土地进行了改良性实验种植。
他表示,人造腐殖质材料土壤改良项目市场空间巨大,以盐碱地改良为例,全国盐碱地面积高达9000万公顷,改良面积按百分之一算,需腐殖质材料 450万吨,需建设150套2万吨/年玉米秸秆处理装置,年产值可达130亿元以上。他透露,团队计划未来五年在全国推广1000个以上秸秆处理项目,改良各类土壤1000万公顷。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还有其他收获。曹国华表示,2023年3月,该院在渝建成并投用国内首条线束智能制造生产线万元。目前,线束生产智能化技术和产品已应用于部分重要机型生产。
今年,研究院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及重庆市产业布局,着力推动技术成果落地,在空间激光通信与无线传能、半导体激光器及应用、智能制造、医学影像、物联网、集成电路、成像芯片、新材料等方向加快成果转移转化。
法官在铜梁法院“云上共享法庭”主持庭审。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人民网重庆1月9日电 (记者刘政宁)1月8日下午,居住在重庆市铜梁区东城街道长坡社区的56岁居民刘兴容打开家中电视机,坐在沙发上,通过中国电信天翼高清IPTV,和律师一同参加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庭审。…
人民网重庆1月9日电 (记者胡虹)近日,重庆市开州区文峰街道滨湖停车场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开州区充分利用城市湖岸、公园和小区等边角地规划建设停车位,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型小微停车场,实现交通与生态、景观的融合统一,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有调性的乡村是什么样?生动起来的乡村又是什么样? 对此,重庆小伙陈雄有话讲,最近工作上接了新项目,忙前忙后,急需一天假期来放空自己。陈雄把休憩的地点选在了沙坪坝区中梁镇的灿若湖,驾车20余分钟,从都市到乡村,从高楼到田园,平静如镜的湖面让他顿时松弛了很多。…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